2011-06-18

三祖寺院

Venerable Seng Can (Link to INFO source)
 - The Third Patriarch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
从天柱山野寨区,沿凤形山而上便是山门。石阶两旁苍松迎宾,翠竹掩道,左边有明朝安庆郡守胡缵宗题刻的山谷大字碑,右边是清朝皖江郡守张楷手书的香岩石碑。拾级登高,踏上三百多级石阶,才来到寺院建筑群前。从这里,西可俯视石牛古洞山谷流泉,东可远眺汉武帝当年封禅拜岳之台,北览司命真源宫祠、应梦井,南望古堰吴塘、诗崖酒岛,风景名胜尽收眼底。寺内石壁上镶嵌着南宋绍熙二年十月(1191)张同之题诗一首:飞锡梁朝寺,传衣祖塔丘。石龛擎古木,山谷卧青牛。半夜朝风起,长年涧水流。禅林谁第一,此地冠南州。
        三祖寺又名“乾元禪寺”,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風景秀麗的天柱山南麓,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,1984年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,作為活動場所對外開放。天柱山谷口有一鳳形山,人們習慣上稱其為“三祖寺”。春秋時這裡曾是大夫皖伯封地,封地內有“皖山”與“皖水”,今安徽省簡稱“皖”即源於此。漢武帝南巡時曾在這裡設壇祭拜,封天柱山為“南岳”。據志書記載,南朝梁武帝時,建康道林寺高僧寶志與江南雲游方士白鶴道人門法,卓錫鳳形山,建剎布經。初名“菩提庵”,武帝蕭衍聞奏,賜名“山谷寺”。后隋朝僧璨(510-606)師承禪宗二祖慧可衣缽,隱居在這裡,並擴建寺廟,弘揚禪寺,故世稱“三祖寺。唐高祖武德年間(618-626),有寶月禪師駐山谷寺,玄宗天寶四年(745),舒州別駕李常取三祖遺骨火化,得五色舍利子300顆,100粒進獻進廷;100粒送故鄉趙郡供奉;100粒塑僧璨像並造三祖舍利塔。乾元元年(758)肅宗李亨敕賜“三祖山谷乾元禪寺”;大歷七年(772)代宗李豫賜三祖塔為“覺寂塔”,謚僧璨號“鑒智禪師”。“會昌法難”時,寺塔遭毀。宋太平興國七年(982),山民柯萼在古鬆下掘得一石篆,上鐫寶志手書“聖祚綿遠”四字,進於朝廷,太宗趙光義取名“瑞石”,並遣使向三祖寺致謝,謚寶志名“寶公”,賜號“道林真覺禪師”。宋徽宗政和年間,法宗禪師駐錫該寺,三祖寺香火鼎盛,宗風大振,有“三千僧人八百道”之稱。其后歷朝屢興屢廢。
  
三祖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,历经沧桑。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藏经楼、觉寂塔、立化亭、三高亭等,近年来又逐步修建恢复了其他殿堂、僧舍。
三祖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觉寂塔,又称三祖寺塔。如前所述,该塔乃唐玄宗天宝乙酉年(745年),舒州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常捐奉,并在塔下层望三祖僧璨像。唐大历年间,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尝奏请于朝得册,谥塔号曰觉寂。,此塔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,唐宣宗大中初年(847年)复修。宋明年间也屡加修建。现塔分七层,高达九丈,每层有四门相对,两虚两实,有阶梯可逐层登塔,每层外有环卫,凭栏远眺四周景色。塔中尚存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寺僧了莹修复时所立碑记。塔顶相轮高1.5丈,为宋乾道八年(1172年)所立,有相轮九节,上为葫芦形铁圈,下为壶形宝瓶,瓶颈部有佛家咒语四行。中间五节相轮镂有几何花纹。底部相轮似锅反扣,上铸铭文170字,记载了舒州怀宁县玉照乡(今潜山县梅城一带)佛教徒黄氏及胡仲明舍铁铸塔顶之事。塔顶相轮以一木柱串起,直立在塔的上部,八条铁链由塔顶系向八方,上系串串挂铃,微风吹过,叮当作响,十分悦耳动听。  
立化塔是为纪念三祖僧璨禅师在大树下说法时,合掌立化而建,塔体高三米,须弥座呈六棱形,塔身外圆中空。塔顶六角两层,专家认为此塔具有喇嘛塔风格,系明朝以前所建。
  三高亭是为纪念三位献地为寺的高士而立。传说梁武帝时,高士何求、何点、何胤三兄弟不念高官,隐居在这里建立何氏书院,逍遥一生。后他们把书院捐给宝志禅师改建佛寺,后世立碑建亭以记之。全球王氏网
  三高亭,位于现三祖寺寺院内,石亭高丈余,楹额上三高亭三个道劲大字十分醒目。这是后人为纪念南北朝时宋、齐高士何求、何点、何胤三兄弟而建的。亭内立有石碑一块,两旁亭柱刻有民国七年何雯题对联一副:长揖傲夷齐,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洒鸟;所居谦让,访洞中丹灶编书继高士神仙。
  何氏同胞三兄弟世居潜山山谷寺,梁武帝时,高僧宝志卓锡于此,遂献其宅为山谷寺。何氏当晋、宋、齐、梁之世,显赫一时,公侯将相,布列于朝,印累累而授若若,殆不可以更仆数。何求、何点、何胤皆以世胄而抱经济之才,为朝廷所侧席以求者也。但三人有感于世变,兄弟皆隐。不求功名,不入城府,不贪富贵。终其身而不仕。隐居在天柱山中读书,专事讲学写作,著书甚丰。
后人景仰何氏三兄弟高风亮节,称何氏三高,并建三高门、三高书院于其地,崇祀之。明安庆郡守胡缵宗亦慕其清风,饮其亮节,于其故居又建一纪念亭,名三高。明末战事频仍,均荡为冷烟,清乾隆九年(1744年),分处坏、潜之间的何氏后裔,念昔先人,在遗址重建石亭于传衣亭下方。其后裔何思华等,请潜邑魏其宾为记,魏其宾欣然应允,写了重修三亭亭记,刻于亭中、后亭、碑俱毁,嘉庆十七年(1812),何氏后裔又改建石亭,移于立化亭上方,石刻风格别致,古相典雅,潜山知事任铨为之作记。现亭、碑完好,周围松竹掩映,风景独佳。凡游山进香者,无不仰止凭吊。